第一堂課和大家簡單地分享了這門課程的一些基本概念。「性別、文化、關懷」的課程希望能由性別議題出發,進而能促成個人身體生命的自覺,能反省自身文化與處境,並能積極行動關懷社會的目標。
雖然是開學的一兩天,但大家專注的眼神已讓我備受鼓舞,希望這堂課的種種安排能讓大家有點收穫。
課堂中我們討論的第一個主題是:「你何時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身分?」有同學回答幼稚園、有人是國小,最晚的答案好像是國中,似乎每個人的成長感受都不同。「如何覺察到自己的性別身分呢?」「因為上不同的廁所」「父母的提醒」「制服的差異」等等。
除了同學們的這些答案外,還有好多讓我們形成差異的因素,大家是否可以再想想,這些讓「男」「女」差異的原因,是先天的呢?還是環境塑造的?這些差異可以改變嗎?還是不能改變?或是不應該改變?
人在世界上經常被分類,「胖的」「瘦的」「美的」「醜的」「聰明的」「笨的」「亞洲人」「鄉巴佬」或「市內俗」,這些分類是客觀的嗎?還是主觀的呢?這些分類有何好處?有何不好?當你被分類時,你接受嗎?為什麼?
被歸類為或許不擅長打籃球的亞裔人"林書豪"在NBA打出佳績,是否也給大家一些鼓舞,我和「你眼中的我」不同,或許我可以比「你眼中的我」更好。
「性別」好像是我們呱呱墜地後第一個「被分類」的經驗,你覺得這樣的「分類」你喜歡嗎?為什麼?
「男人一生要做的50件事」(王星凡主編,海鴿文化)
在這本書中有50位各行各業的男士對男性提出了人生中重要的50件事的提醒,你覺得,書中的提醒,哪些是你認同的?哪些是你不認同的?這50件事對男人真的都那麼重要嗎?那麼這50件事對女人是否也有同等的重要性?為什麼?